2007年11月22日,星期四(GSM+8 北京时间)
浙江法制报 > 第四版:平安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流动花朵”在优质教育阳光下绽放
刘平 施卉

  舟山定海区城东街道是外来建设者居住较为集中的地方,跟随父母来定海的“流动青少年”也较多。为了提高“流动青少年”的文化知识和思想道德品质,街道于今年5月成立了“城东青少年成长护航基地”。
  基地成立以来,依托浙江海洋学院的人力资源力量,整合街道各项资源,通过开设义教课堂,开展德育、家庭教育讲座和相关活动等,使这些流动青少年和本地孩子一样,享受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的优质教育。

  义教课堂:
  让流动人口子女学得好
  近几年来,涌入城东区域的流动人口逐年增多,去年城东街道有外来人口近3万,并且以省外不发达地区居多,流动人口中的青少年人数也随之增多,仅在街道区域内的2所民工子弟学校就读的学生就有1822名。
  “这些流动人口子女整体素质与本地学生有一定差距。”育才小学老师何秋儿说,民工子女普遍不会说普通话或说得不好;有些学生在家乡读书时没学英语;有些学生性格比较内向、自卑,难以融入同学之中,需要对他们进行更多教育、训练,才能使他们和本地孩子站到同一水平线上。
  为此,城东青少年成长护航基地依托浙海院志愿者队伍,开设义教课堂。参加义教的教员们因材施教,采取分层补偿教学方式,分类要求,分层指导,将课堂整体教学与课后个别辅导结合,文化教学与艺术特长教学结合,分别开设德育知识、趣味英语、美文欣赏、手工制作、作业辅导等课程,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使流动人口子女也能像本地孩子那样学有所获、学有所长、学有所成。
  “这些生动有趣、内容多样的课堂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民工子弟学校办学条件差、素质课程缺乏的问题,也减轻了流动青少年家长辅导孩子学习、教育孩子健康成长的负担,更重要的是学生在第二课堂中身心得到愉悦,兴趣爱好得到培养,道德素质得到提升。”何秋儿说。

  家长课堂:
  搭建优质家庭教育平台
  “平时工作太忙,没有时间管孩子,学习全靠孩子自觉。”今年34岁的陈建祥道出了许多流动青少年家长的心声。陈建祥来自福建,2005年来舟山,开始在面包店打工,后来和妻子在小洋岙开了一家面包房,为了维持家庭生计,夫妻俩每天早出晚归,很少有时间关心在育才小学读书的2个儿子的学习。
  针对流动青少年家长大多文化水平低下,没有精力和能力顾及孩子学习的现状,城东街道关工委、团工委、妇工委依托青少年成长护航基地平台,把基地教育对象延伸到学生家长,开设家长课堂,以家庭教育为重点,邀请专业工作者担任老师,不定期义务为流动人口家长授课,让家长懂得正确的教育方式,对孩子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学习督促。
  团中央知心姐姐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中心研究员范凌云、舟山中学心理学教师史兵兵等先后为流动青少年家长作了家庭教育专场报告,一百多名流动青少年家长参加听讲。针对流动青少年和家长缺乏沟通的情况,基地还安排了“亲子公民道德课”,增强了流动青少年家长教育子女的责任意识。